國考歐趴
  • 首頁
  • 關於我
  • 國考技巧
    • 讀書方法
    • 好書推薦
    • 心智鍛練
    • 考試技巧
    • 讀者來信
  • 聯絡我們
  • 一對一諮詢
  • 《國考歐趴》附錄下載頁
  • 關於國考歐趴
  • 聯絡國考歐趴
國考歐趴
  • 首頁
  • 關於我
  • 國考技巧
    • 讀書方法
    • 好書推薦
    • 心智鍛練
    • 考試技巧
    • 讀者來信
  • 聯絡我們
  • 一對一諮詢
  • 《國考歐趴》附錄下載頁
標籤:

情報收集

a person wearing face mask while writing on test paper
考試技巧

【必看】國家考試-申論題的六大題型-下篇

by allpasshelp 2022-04-19
【必看】國家考試-申論題的六大題型-上篇

【前言】

  • 適用社會人文科學領域
  • 本篇是綜整自Zen大無私分享的好文(原始文章-連結於此「點選」),若需要進一步了解詳細範例建議閱讀原文
  • 原文是zen大轉發社會學知名補教/講師-陳遠老師的《社會學申論六大題型》一書的前言,購書請點:博客來連結

【小歐綜整-好讀版】申論題的六大題型 ,4-6類

第4類:綜合型試題

試題特色: 所謂綜合(synthesis),是將事物或觀念的各項組成要素,以合理的比較進行組合,故我們亦可稱之為「比較題」。(小歐OS:一般是將相近、對照的觀念拉在同一道題目測驗考生是否能確實分辨)

準備要訣:  組合各項要素的方式有很多,以國考範圍而言,通常會被題目所給定。第一種是從屬與因果,要求考生區分兩樣事物的廣義狹義或前因後果。第二種是相同與相異;第三種則是優點與缺點。(小歐:建議大家在準備國考時可以自行整理近似概念的「重要概念/名詞定義」筆記並花時間熟背!)

五、應用型試題

試題特色: 所謂應用(apply),就是將已知的知識內容與新穎的經驗現象加以結合。和第三類的「理論型試題」不同之處在於,它需要深入到經驗現象的內部,才有可能進行理論性的想像遨遊,否則空談理論只會是「唱高調」,拉不下身段去親近實相。在審題時請小心:若是所詢問的議題已見諸思想名家之著作,即屬於理論型試題;反之,若議題並非直接見諸思想名家之著作,這時就需要考生進行演繹連結,故難度與活潑性都較理論型試題更高,且較不會有標準答案。

 準備要訣: 理論的應用可分為四種。(個別試題解析範例,詳見原文)

  • 描述:就是以既有的概念、命題或理論和經驗現象相聯結。
  •  解釋:以既有的命題或理論,指出經驗現象發生的原因。
  •  預測:就是以現有的命題或理論,推估未來的社會現象。
  •  實踐:有何方式可解決或改善眼前的問題,通常包括由下而上的社會運動,以及由上到下的社會政策。在研究所考試偏重前者,至於國考則重後者─另外,很奇怪的是,十幾年以來,地方特考更重後者。

六、評論型試題

試題特色: 所謂評論(evaluation),乃是以可被公認的標準,對知識的優劣進行判斷。因此,它可能要求概念、命題與理論,它可以是分析、綜合與應用,只是除了背誦之外,還要能做出優劣評斷─這是目前已知的、人類最高程度的認知能力。

準備要訣: 內部批判,是對知識在邏輯與經驗的一致性做檢驗;至於外部批判,是對知識的社會前提做揭露。後者太深,僅有研究所考試敢考;前者……也不簡單啦,但是國考就比較敢考了。

以上,再給各位國考生視個人準備的專業科目去對照試題類型與準備要訣。

2022-04-19 0 留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close up of a person signing a document
考試技巧

【準備國考,要搭配戰略思考】-報考篇 (下集-做法SOP)

by allpasshelp 2022-03-29

#國考乾貨#系統化做法#高普考 延續上篇發表的貼文[國考類科選擇的4個戰略]

本篇接著談實際做法

【選擇國考類科的5步驟】

請考生於報名前搭配下圖待辦事項(To-Do-List)一步步操作,以釐清當前的最佳類科選擇

圖、國考報名TO-DO-LIST

🌟步驟1:決定考試類別

-類型:高普初考或其他(三等到五等)-「初、普考VS高考」起薪及升遷考量-上榜機率

🌟步驟2:了解考制

-是否符合(類科)報考資格-選定考試的類型是否擅長(選擇vs申論)-考試日期有時間準備-確定報考類科是否穩定開缺(最好能1年考多次、且每次開缺5人以上)

🌟步驟3:查詢候選類科的工作內容

-普遍原則:技術優於行政類科-專業職系優於綜合職-可搭配個人性格取捨(內勤或外務輔導類)

🌟步驟4:查詢候選類科,特別是應考專業科目

-科目確定能掌握,看過考古題更好(有讀過一半以上,最好本身是相關科系出身,以縮小準備難度)

-能否導入補習資源(有補習班開課相對競爭者眾,但能幫助零基礎者備考,但無補習班資源則應有相對應的自學與抽取資訊讀書技巧)

-背科或術科是否擅長(如果法科則建議要有一定的邏輯跟法律概念,記憶整合能力強化;若為需要計算能力,如管理、財會、術科工程等,則建議有基本數理微積分能力)

🌟加碼步驟:必要時可以搭配候選類科的上榜心得

-查看上榜者背景及準備時間與自己當前條件的差異(難度評估)

🌟步驟5:人生抉擇先用刪去法,最後聽從直覺

步驟1-4後相信很多人應該會落入一個窘境,那就是手上查詢一堆資訊,但不知如何選擇這時候小歐會建議大家運用刪去法逐一剔除偏離太遠的類科選項,再用直覺法做出最後選擇當然在準備前期/未報名前都有機會改變類科,或是隨著自己的應試經驗增多,考生將能更快選定自己想要什麼、擅長什麼以設定目標

總之選取類科就是在自己「資格符合+自己能讀+中上上榜機率」的三個條件圓圈裡面找到最大的交集就我個人經驗+身邊上榜者回饋,短時間最大化報名各類國考(最好能一魚多吃)是他們迄今回想起來覺得最重要的應考策略之一!♥️共勉之

趁著週末按照前面的步驟將自己想報名的類科篩選一遍吧,報名後就可以即刻展開備考計畫囉🌟🌟

***

延伸閱讀

《國考歐趴》博客來購書連結

🌈如果需客製化或急迫性的國考個人讀書計畫檢討及考試技巧強化等,亦有一對一付費諮詢服務 ,詳情如連結https://allpassnow.com/consulting/

2022-03-29 0 留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unrecognizable female students studying with books
考試技巧

Q.怎麼知道自己適合考什麼類型的國家考試?

by allpasshelp 2022-02-15

#本日乾貨#報考抉擇

剛好今天生日的讀者兼壽星提問「Q.怎麼知道自己適合考什麼類型的國家考試?」

小歐就來快速的綜整我跟她的對話只有6字箴言「上網查,找人問」

大家先不要翻桌,小歐是認真的(沒有要嗆提問者的意思)請給我5分鐘讀完這篇貼文

  • 上網查

請讀者可以去「考選部」官方網站查詢Google輸入「考選部 應考資格查詢」找到(下圖1)網頁截圖

依照選單填入學歷查詢,即刻可得一堆符合你考試資格的國家考試,此處查詢結果通常是大量且不完全精確的結果

小歐建議大家可以先從「最常見+錄取人數最多」的 #高普考 #特考 開始篩選適合的考試類科

或是進一步運用「找人問」去限縮選擇

(補充:國營事業、農會、公股銀行不在這裡喔!)

圖 1、「考選部/應考資格查詢/輸入個人學歷等條件查詢」
  • 找人問

以下三個人選是考生可以用來聚焦適合報考國考類型的小幫手喔!不要吝惜請教,常常能幫你節省不少時間喔!

  1. 畢業/就讀科系的學長姐、同學(上榜者優先)
  2. 工作地正職員工的應考類別(限公家機關及國營事業場域)
  3. 綜合型/中大型補習班
    • 直接帶著腦袋清楚的親友陪你去補習班走一趟(請親友當你被無腦推播報名的煞車器)
    • 直接詢問櫃檯你可以報名的國考、公營考試,並且請他給你日程、需要準備類科的比較、考題/補習班教材參考,
    • 初步有概念後,離開後再進一步上網了解細節的考試訊息(細節可以參考 #國考歐趴 新書的補習班使用指南的相關章節)

【5星🌟重點】考生若能最大化的收集你能報考的類科/考試類別,才能讓你一年準備多次報考,有選擇餘裕的情況下,反而內心輕鬆更容易上榜

P.s當然擇定一個主力考試準備,一定是最優先事項喔!

2022-02-15 0 留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crop businessman giving contract to woman to sign
讀書方法電子報

【系列文】如何高效率準備國考-考古題讀書法(三)如何準備「時事題型」?

by allpasshelp 2021-11-11

近期公職相關熱門新聞:「高考三級1450、萊豬入題挨批東廠打手 考選部:靈活結合時事議題」

摘自上述新聞「考選部近日舉辦110年公務人員高考三級考試,包括「1450」、萊豬等時事議題皆入題,國民黨台北市議員羅智強指控,民進黨正在招考東廠打手。對此,考選部回應,參考以往本科目之考畢試題,多靈活結合時事議題,測考應考人對民意與公共關係的相關學理或實務操作的認知與理解。」

從戰略面-解析新聞

公職考試的本意,就是為了「招募勘用、適合職務」的公務人員,因此出題會以找出這樣的員工為大前提來選題。

勘用:表示公務員對於職務有基本素養,像是工程職系,一定至少懂一些工程術語、法制/法律職系,對於指定專業的法律條文必然要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度。

適合職務:則是能代理政府行公務之事,白話的講,就是能站在機關立場「論述、解釋政策並提出合情合理的說明者。

【小歐觀點】

有了這樣「公職考試=找好用的人選」的理解,我們再回來看這則新聞(先撇除意識型態),民意代表批評高普考將「1450」、「反萊豬」、「假新聞」這類的熱門關鍵字入題,太過泛政治化。

但其實對於公職考試來說,將 「1450」、「反萊豬」、「假新聞」寫入的是109年公務人員考試三級「民意與公共關係學概論」試題,該考科主要是用以招募與「民意觀察及輿情回應」正相關的「新聞」職系人員,也就是各政府單位的新聞局或公關處,其重點工作內容之一便是協助機關於第一時間處理與回應當日/週各大時事與政治議題。

是故,考科會出現這樣的命題,也就完全在情理之中,對照政府所要聘用的目標人員(能寫出答案的人,通常也就滿足「勘用+適合職務」的基本原則!所以,考選部對於新聞裡民意代表的質詢,自然會以「這類時事題只要是合於考選部公告之命題大綱則於法有據」給予回應。總之,小歐建議考生可以持平的態度解讀這類的新聞喔!

從戰術面-分享國考技巧

從新聞解析,拉回來準備國考的技巧。

TIP1、定期瀏覽行政院、主管機關發佈訊息

既然要篩選出合用且能即刻上手的初任公務員,國家考試,特別是高普考試(尤其是高考三級以上的專業考科),多半都會結合報考職系的主管部會「當前主推政策、時事」出題。

所以,聰明的考生就要定期(至少是大考前)應該去瀏覽你的報考職系的主管機關的官方網站、公告的最新政策、針對近期新聞熱門話題輿情回應等等。

舉例來說:(報考職系 VS 主管機關)
勞工行政 VS 勞動部、
文化行政 VS文化部、
廉政/政風 VS 廉政署 
農業技術 VS農委會
教育行政 VS 教育部 以此類推

想獲取國考高分,掌握時事題型有其必要性,準備方式是考生要定期去你的報考類科的主管機關的官網/粉絲團,了解其主推的政策、相關報導及機關立場等,可以做為你猜題或實際上場作答時的論述參考。

現在「部會粉絲團」多以圖像化、資訊圖卡、懶人包跟民眾溝通,一般而言可以做為政策識讀的入門版,如果是要實戰或是完整論述,則建議從主管機關官網裡的「最新消息、重大政策論述、輿情回應」去獲取最新資訊。

另外,教大家一個小撇步,可以直接到「行政院」官網/粉絲團查詢關鍵字、政府每年重大政策等,它會收納各所屬部會的當前政策論述,最新最快的資訊都在上面可以第一手取得!大家不妨加以利用。

額外建議-有時間者再執行

此外,網路媒體(例如關鍵評論網、報導者、風傳媒、上報等)、紙媒(自由時報、聯合報、蘋果日報)也多有時事評論的專區,這些常有名人或專家投稿,談論當下政策及看法,亦可做為你日常思辨的來源之一。總之,多讀別人的文章架構、引述的論證,從中挑選出你個人觀點也是一種提升閱讀素義的練習方式。

TIP2、請以公務員的角色作答

再來是申論題作答時,也請大家務必要以「已經考上並擔任機關指定職務身份角色做答」!不是局外人,而是透過作答展現出自己已經適任這個公務員的角色,給予建言、評論,這種答題往往能為閱卷老師帶來耳目一新、想為對方加油之感,得到高分也就不難了。

(重要!)國考申論題作答大忌:別把個人批判,帶入試卷中

在國家考試時,一味的直抒胸臆,抒發自己個人觀點、政治觀點等,考生若把自己當一般民眾批判政府,這種情況就像是你在面試時,當著新老闆/同事批評新公司的政策及作法,這樣的方式或許能為應聘者帶來注目,但長久不容易錄取,大家要小心這個答題誤區喔!

2021-11-11 0 留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讀書方法

準備國考讓你很焦慮嗎?小心,別誤入收集情報的陷阱

by allpasshelp 2021-01-19

前幾篇文章有稍微提到國考準備前置作業有一件工作是:「盡可能收集應考情報」,本文就來談談與情報收集相關的話題。

應考情報的類型

項目應考情報來源
1先前上榜者的準備方式同事親友、網路(ptt、公職王、部落格等)
2應考書籍-主科/專業科目
2-1共同科目:公文技巧、英文及憲法等
2-2輔助書籍:例如讀書法、記憶術、應考技巧大公開
圖書館、二手書店
專業實體書店(例如三民、建宏或是墊腳石)
電子圖書館hyread及電子書購買
3考古題(含解答)純考題,可以到考選部網頁查詢
考古題(含解答)-bonus:相關科目的研究所考題
4共筆/應考科目共同筆記補習班+函授、
部分科目在網路名師或考生自賣筆記
(一般透過露天、拍賣或是蝦皮轉售)、
專業科目書籍內容
5綜合性部落格、國考社團/粉專/IG/討論區網路

看完這麼多,你一定頭暈目眩,想說自己是不是掛一漏萬,好像少了哪些又那些這裡。我想先請你稍微深呼吸,降低自己的焦慮(吸…呼…吸…呼)

收集情報的基本重點

我跟你分享5個收集情報的基本原則。

  1. 考古題優先於其他內容:所有資訊都比不上考古題相關情報,包含考題、解答及答題技巧,盡可能優先收集。
  2. 資料越新越好:不論是書籍或榜首應考分享,出版日期愈新愈能反應最新的考制及趨勢。
  3. 紙本優於網路資訊:按最新的腦科學研究指出,紙本閱讀除運用視覺外,還同時啟用空間、觸覺等五感,這會強化記憶及吸收效果,且書籍本身也有編輯及結構化優勢,如果你是想要撤底了解某一主題知識,建議由紙本入手。
  4. 短時間快速收集:集中火力一次收集,能夠最大化避開重覆資訊,且有利辨識重要資訊(每一本參考書都有的,常是必考重點!)
  5. 集中收集,網狀擴散:參考心智圖的概念,情報應該以「考古題(常考關鍵字)」為中心收集,再擴散到其他零散資訊,形成為自己的知識網絡。

收集情報的陷阱

最後,也就本文的標題「收集情報的陷阱」

很多時候,我們總覺得不夠、我需要知道更多,於是便會花很多金錢跟時間在追求“無所不知”;但是,記得你是考生,沒有無限的時間,時間是你最寶貴的資產,也是你應考最好的朋友

所以,你不該執著於將情報找足,而是該在一周內(或是3次逛書店)找到你核心應考書籍,興許「每科1-2本書」開始準備念書,而非一直停留在我要找到“命中注定”的那份筆記,這樣你只是用“獲得情報”來營造出自己有在準備考試的假像,甚至是短期安撫自己的焦慮。

先前我看過一本漫畫 #不畫的漫畫家,裡頭的主人翁就是一個一天到晚跟同學嘴炮別人的漫畫多爛、自己為了漫畫藝術做了多少事,重點是他重頭到尾連半頁分鏡都沒有畫完,更別說出版任何一部作品,或許主角的心態是:我只是不畫而已,我的作品一定超完美;但是對於周圍的人來說,沒有作品的他終究只是一個只會批評而無實力的討厭鬼罷了

記得,開始永遠比完美更重要!

我懂你的知識焦慮,我陪你我是4個月考上國考的小歐,有什麼問題或想法都歡迎寫mail給我allpasshelp@gmail.com🌈🌈祝福你,下次見囉

圖片來源:Photo by Hu Chen on Unsplash

2021-01-19 0 留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關於我

關於我

關於我

歡迎大家來到「國考歐趴AllPassNow」,我是4個月考上公職(高考)的小歐。 2021年2月出版個人第一本著作《國考歐趴》,旨在幫助考生從0到1準備國家考試,特別著重於高普考上榜的系統化作法,上市一個月都保持在博客來暢銷書榜前5名。 本部落格主要分享「國考準備SOP」、「考試技技」、「讀書/考試好書推薦」、「考試疑難雜症Q&A專欄」及「客制化的陪考教練一對一諮詢服務」。 國考不難,難在堅持,小歐是最懂你的陪考教練小歐,希望以文字陪你走過上榜前最後一哩路。

與我聯絡

Facebook

訂閱電子報

「國考歐趴(Allpassnow)」電子報將不定期出刊,訂閱獲取國考資訊!讀者若有國考準備的問題亦可用此表單提問,將以電郵或就共通提問抽取部分提問內容發文回覆!


近期文章

  • 【心理測驗】我適合考公職嗎?一分鐘測出你的公務人員指數

    2021-02-04
  • 【好書推薦】劉軒《不敗學習力-學霸都在用的10大聰明讀書法》

    2022-04-26
  • 【必看】國家考試-申論題的六大題型-下篇

    2022-04-19
  • [日常生活中持續提升國家考試-寫作能力2個提案(上篇)]

    2022-04-18
  • 【準備國考,要搭配戰略思考】-報考篇 (下集-做法SOP)

    2022-03-29
  • 【準備國考,要搭配戰略思考】-報考篇 (上集-戰略)

    2022-03-29

Categories

  • 個人故事 (1)
  • 其他 (1)
  • 好書推薦 (1)
  • 心智鍛練 (1)
  • 心理測驗 (1)
  • 考試技巧 (9)
  • 讀書方法 (11)
  • 讀者來信 (4)
  • 電子報 (4)

免費訂閱電子報

About me

About me

我是四個月就考上公職的國考歐趴-小歐,本部落格將手把手帶你通過國家考試,開展你(妳)的公職之路。

Popular Posts

  • 1

    【心理測驗】我適合考公職嗎?一分鐘測出你的公務人員指數

    2021-02-04
  • 2

    【考古題讀書法-序】「高效率準備國考」第一步:寫考古題,解決你總是讀了就忘,忘了再背的讀書困境!

    2021-02-01
  • 3

    【系列文】如何高效率準備國考-考古題讀書法(一)80/20法則

    2021-11-26
  • Facebook
  • Instagram
  • Email

@2019 - All Right Reserved. Designed and Developed by allpassnow國考歐趴


回到最上面